企业资讯
Bsport体育:“95后”女生当“猪保姆”走红网友:还招人吗?
“工作的内容主要就是和猪打交道。”小周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在选择这份工作之初,她也和很多人一样感觉“怪怪的”,甚至家里人也并不支持。但她还是想试一试,“干着干着发现还算适应,就一直干到现在。”
小周称,在刚入职时,她被安排在母猪生产的区域负责捡胎盘,让她一度感到害怕。“猪的胎盘‘血里呼啦’的,带有很难闻的气味,经常让我生理性作呕。而且遇到母猪难产,我还得把整只手臂伸到猪的体内拉小猪,粘得满手都是鲜血。”一开始这样的工作劝退了很多实习的新人,她也没想到自己可以坚持下来,“也说不清是适应了还是麻木了,反正我不害怕,也闻不到臭味了。”
不少网友表达了自己对这份工作的羡慕,也有网友对她的工作选择充满疑问,“这么高颜值,怎么跑去养猪?”“是不是工资特别高、待遇特别好?”
小周解释,饲养员的工作并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神仙”,养殖场采用封闭式管理,往往要先隔离3天才能进场;每天工作时长约8小时;有时遇到母猪产仔,需要整夜守在它们身边。
虽然工作辛苦,但小周却乐在其中,因为工作不用与人过多地打交道,她形容“像梦一样自由”。
下班后,小周有了更多时间看书、看电影,充实自己。花钱的机会少了,她也存下了不少工资。“实际上,养殖场的工作,也有人会觉得单调、乏味、劳累。但对我来说正好。”小周说。
对于此次走红网络,小周觉得有些意外,“都是很日常的视频,其实我自己都没搞懂,为什么大家会对这个感兴趣。”不过,小周表示,既然大家已经关注到自己,她也希望通过视频让更多人了解“猪保姆”的工作,“有些人对这个行业存有偏见,那是正常的。我自己在来工作之前印象也是(养殖场)比较脏。等到接触之后就会发现这其实是很正常的工作,
事实上,什么事都要追求“体面”何尝不是一种束缚?放下对“体面”的执念,也许我们才能够收获真正的自由与轻松。放下对“体面”的执着,需要经过一番“试错”。站在就业的十字路口,身边出现无数种声音告诉自己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好的。于是,有多少人在追赶风口随大流,又有多少人踟蹰不前,最后胡乱选择?其实做什么选择不重要,谁的青春不迷茫呢?能够从一开始就找到心之所向并为之奋斗终生的人毕竟少之又少,大部分都是在实践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步伐,逐渐找到自己认为正确的轨道。
从文员到猪保姆,实际上反映了年轻人从追求“面子”到追求“里子”的择业观。对小周而言,光鲜亮丽的办公室是“面子”,而和猪打交道的简单、下班后的充实便是“里子”。说到底,年轻人在社会重压下逐渐发现,与其在他人的眼光中纠结内耗,不如顺从自己心意、为自己而活。无论是去摆摊、做家政,亦或是送外卖,那些无惧他人眼光、褪下学历长衫的年轻人正身体力行地撕掉社会给自己贴上的各种标签,把对工作的看法从单纯的谋生工具转变为一份经历、一次成长、一种生活。
众所周知,需求就是机会。大学毕业后把社会需求作为就业岗位和奋斗目标,既能满足他人的需求,又可使自己找到就业机会,实现自身价值,可谓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再说,Bsport体育当前社会上的需求是多方面的,猪保姆、种杨梅、卖猪肉、收破烂等都是需要人来做的,而很多大学毕业生,思想敏锐,眼光独到,从来不缺思想,只是缺乏就业经验,攒足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工作经验,如果能发挥其所长,将会创造出更多更好更大的价值。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业已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当中很多人不再把进机关、进国企当做唯一的择业标准,继而能勇敢地面对现实,放弃所谓的“体面”职业,去选择种杨梅、卖猪肉、收破烂等所谓不太体面的职业。这既是现实的需要,更是择业观念的转变。
本科毕业当“猪保姆”就不体面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不仅是择业观进步的一种表现,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同时,这也是自我价值的一种实现。
衷心希望每一位大学毕业生都能面对现实,改变就业观念,拿出本科毕业当“猪保姆”的勇气,勇敢地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之路,并在就业路上发奋图强,一路高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蛋糕店里的裱花学徒,收拾花草的农艺师,拿起清洁工具的高端家政员……此前,一个叫“轻体力活探索联盟”的豆瓣小组在网络走红。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去干轻体力活,换种活法,成为当下一种新现象。
报班学了10天做面包的宏达(化名),已经会给40种面包打面、整形、开酥。她这样形容这段经历:“大家在温暖的小屋里仅仅投入做面包这一件事,仿佛忘掉现实生活中的烦恼,人为造起一个乌托邦。”保研到985学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后,宏达在暑假选择去学校附近的面包店做学徒。“我一直想学做面包,也觉得可以多一种技能,多一条路。”
在烘焙行业,“做成一个蛋糕”的即时反馈让宏达获得更多成就感,“做面包能给我带来踏实的幸福,做了就会有成果,一块美味面包的意义在我眼里胜过死记硬背一本书。”
许多像宏达一样的大学生把“轻体力活”当作“一技之长”,在互联网上分享自己的经历。他们眼中的“轻体力活”没有特别精准的定义,泛指更多依靠动手技能和体力的工作。
“这里没有格子间,更不会有加班,农村都是太阳下山了,大家也就都歇着了。”在农场工作的悠悠(化名)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悠悠大学毕业后在一家设计院工作,加班严重,回家只想躺在床上休息,后来辞职来到北京郊区的一家农场做志愿者,种花生、端盘子、揉面包等农场里的活都做过,最后成为农场正式员工。悠悠提起工作有一份满足感:“我现在是面包咖啡馆店长,参与农场新项目的策划与设计,偶尔也会干农活。”
“工资是原来一半,但村里什么都便宜,有1个月的冬休。”悠悠说,惬意生活也带来一些新问题。“村里商店关门早,文娱活动单一,也几乎没有同龄人。”
“2023年我策划了一间田野里的咖啡馆,当了店长。”悠悠说,“新一年,农场还要办民宿,在这里总有新东西推着你往前走。”
社交媒体上,一条以“在沈阳做保洁,一天赚1800元”为题的视频引人注意。视频中几位青年热情洋溢地介绍所在地点,随后手脚麻利地擦拭灰尘、去除污渍,每单收入过千元。他们所在的盛京蜗牛管家是东北第一家以年轻化群体为主要服务人员的家政公司,20多名清洁人员都是“90后”大学生。团队成员小峰对记者说,大学毕业后选择这份工作是出于“短择”心理,但慢慢体会到了“轻体力劳动”的好处。“不用坐班,比较自由,而且人际关系比较简单,现在月入七千至一万元不等,对自己的状态还是比较满意。大学对人的教育更多在思想、为人处世方面,这些都能运用到工作中,比如和客户的沟通、对需求的拆解。”
生活需要新鲜度。不断开拓“轻体力工作”的探索者们怀抱着同一种理念:读书与职业并不需要捆绑或挂钩,要有勇气探索更多可能性。
(综合来源:红星新闻、农民日报、中国新闻社微信、海报新闻、红网、西安网、半月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