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ort新闻
Bsport体育:家政服务数字化转型掀起“她就业”热潮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Bsport体育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上海市长宁区中山公园的社区生活服务中心(周家桥街道便民坊)引入了全区首台“便民服务自助预约机”,居民通过新长宁慧生活平台,可以一键预约家政、维修、清洗等众多日常生活所需的上门服务。
▲社区居民在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赣江街道办事处智慧社区体验中心参观、体验、咨询家政服务等智慧服务。宋振平/摄
▲河北省邢台市某家政服务公司负责人正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讲授家政服务技巧。
近年来,随着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快速推进,居民消费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在“数字+实体服务”的模式优化中,预约定制、直播自荐、上门服务等一批具有时代特色的“数字家政”兴起。展现出强大的供给侧聚集力、创新力和吸引力,为“她就业”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
“家里已经没地下脚了,只好请收纳整理师上门。”在互联网大厂工作的刘女士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平时工作太忙了,好不容易周末休息,不想在家务活上耗费精力,她通过某线上平台,选择了“好评最多”的收纳整理服务团队。刘女士坚持认为,专业的事就得让专业的人做,家务活也不例外。“经过整理,我的卧室空间比原来大了一倍,瞬间清爽了很多。”
独居北京的蒋女士养了两条狗做伴,她告诉记者,以前出差时,狗都是放在宠物店寄养,但发现很多店“只养不遛”。“我通过宠物服务App预约专人上门照护,清洁、喂食、遛弯一次到位,让我非常安心。”蒋女士说。
家政服务正以数字化为底色,进行业务迭代升级。过去,家政行业以平台派单、中介抽成、熟人介绍为主,主攻方向局限于育儿、清洁、做饭等传统“家务活”。而现在,一个按键,CtoC形成完整闭环,衍生出收纳师、助浴师、遛狗师等新兴业态。
来自安徽的刘阿姨一直为有20多人的公司做午餐和保洁,月薪6000元,下午1点完工。随着身边姐妹们开始接“代厨”工作,她也通过同业微信群、咸鱼、小红书等平台自荐,揽下了不少活儿。“特别是给行动不便的老人或无人照看的孩子做饭,时薪大概50元,这样下午的时间也能利用上,每月多了3000元收入。”刘阿姨还透露,随着社区养老驿站、照护中心线上平台的开通,很多阿姨可以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对接入户,扩大了零散就业人员“找活儿”范围,也免去了中介的抽成。
面对高度自由化的获客市场,家政公司也在扬长避短、紧跟节奏。“我们研发了一个家政信息化管理平台,集雇主、家政员、经纪人数据于一库,进行在线订单管理、雇佣查询与匹配、财务管理、支付、点评。”家政平台“阿姨来了”相关负责人介绍,智慧化家政管理系统不仅解决了阿姨身份核验问题,而且提供低成本、灵活的在线学习工具,由此培育出会收纳的家务员、会开车懂早教的育儿嫂、会保健按摩的养老护理员等细化工种。
在此基础上,家政服务的内容开始“精雕细琢”。“现在的家政保洁,小到日常清理,大到开荒除尘,还细化了收纳整理、软装除螨清洁、冰箱等家庭电器消毒清洁等分项,并逐步走向母婴护理、奢侈品养护、全屋焕新等全方位服务扩展。”一名家政公司工作人员认为,家政行业从“乡土味”走向“高大上”,实质上是数字化有效挖掘和激活了高端市场需求。
艾媒咨询调查显示,2022年我国消费者接触家政服务人员的途径TOP3分别是线上家政平台、线上社交平台以及线下中介,超过五成消费者通过“线上渠道”匹配到家政服务人员。随着线上服务模式的渗透,家政服务品种、品质及品牌的创建进一步提升,表现出明显的“新增效应”,服务也正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
今年,在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状态下,家政行业却逆势上行,需求旺盛。这背后,数字化“联动”发挥了关键作用。
“我平均一天接两三个订单,第一单是上午10点,第二单还要到下午1点。”美甲师小莉说,以前在实体店,临近下班来了客人则要加班,晚上十一二点下班是常事,而做预约上门服务,时间比较自由,太累了可以停工,也保证了服务质量。
互联网消费场景中,“人找服务”与“服务找人”高效对接,同时,新业态的灵活就业方式、凸显技能优势、薪酬增加等特点,受到了就业群体的欢迎。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自由职业者、全职太太、个体创业者“跨行”转入家政业的不在少数。
值得注意的是,家政业也成为年轻人的就业“蓄水池”。近年来“高学历保姆”“整理收纳师行业缺口巨大”“‘90后’月嫂”等话题频现媒体的报道中。根据《2022年家政阿姨年鉴》,40岁以下的年轻阿姨占比五年内增长了8.4%,30岁以下的阿姨占比也在升高,年轻化趋势明显。这些新现象虽不能够反映家政行业的全貌,但却揭示着一个事实:家政行业一面因年轻化消费产生新的增长点,一面又吸引更多年轻人成为劳动力供给方,逐步平衡市场供需。
社交平台让家政就业更“速成”。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家政“精英”潮乘着直播风口正悄然兴起。“分享育儿心得、教做月子餐、直播护理操......”在短视频平台上搜索“月嫂”,会出现不少育婴师、月嫂的个人账号,其中不乏粉丝数超过50万的账号。另外,还会出现一些家政公司或家政培训机构的官方账号。阿姨和客户在直播间相遇,以更加柔性、精简、快速反应的方式实现对接。业内人士透露,一些大型的家政公司,线%以上。
据艾媒咨询数据,中国家政服务市场规模从2015年至2021年增长了近4倍,2021年从业人员数量达3760万人。“零工经济新兴发展,家政服务是主力军之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讲师孙秀丽评价。
孙秀丽认为家政服务数字化转型对就业不仅有量的贡献,更有质的提升。从就业数量上看,在线接单和智能调度创造出更多新岗位;从就业质量看,线上培训方式能够提供全流程标准化、系统化培训,更便捷、快速地提升从业者职业技能、素质和竞争力;从行业服务效率看,移动派单、数字化规范服务流程、一站式消费流程跟踪等数字化整合技术提升了家政行业服务效率。
与此同时,家政行业仍存在年龄偏大、学历不高、数字素养不健全等问题。去年,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发布《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2022年工作要点》,提出“强化科学技术蓄势增能作用,大力推进家政行业数字化发展”。
孙秀丽建议,家政人员的数字化从业素养应从“数字意识、数字知识、数字能力、数字责任”四方面进行提高。首先,培养家政人员的数字意识,让其认识到加入数字化家政平台、参加在线接单、在线培训、资格证书获取等数字行动的重要性。其次,学习和获取使用数字化平台系统、家政智能终端设备、电子名片管理等与数字化家政相关的知识。再次,提升家政人员有意识地根据自身需求寻找、分析、管理及利用数字化信息的能力。强化家政人员的数字化责任,引导其遵循伦理规范,承担起保护设备安全、保护自我和客户信息隐私等数字责任。
另外,数字化带来的劳动形态改变也在影响供需双方的权益保障。“在互联网型家政服务中,从业者的工作性质更多的是一种雇佣关系,不受劳动法及相关法律的保护。当发生纠纷或者侵权时,只能依据民法典确定平台的中介违约责任或者其他人员的侵权赔偿责任。”安徽金亚太律师事务所律师李珍强调,家政线上服务的对象是不特定的个人买家,也未能形成一种稳定的劳动关系,如果劳动者要维护自身合法的劳动权益,最好在服务时保存好与线上平台间的中介合同、从事服务工作等相关证据,避免出现合同纠纷、侵权纠纷。同时,消费者也要通过正规渠道或经营规范、信誉较好的平台选择服务,维护自身的信息安全。面对自媒体自荐方式,李珍认为消费者仍应谨慎选择,或者查询相关的第三方可靠审核证明。